一、学院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其前身是于1999年成立的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技术学院。学院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3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和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从1999年到2005年共培养高职专科人才10151人,“专升本”人才1251人。由于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高,因而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信誉和知名度。2005年,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在原金叶信息技术学院成功办学的基础上,共同申办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并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于当年9月起正式招收本科生,成为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2014年起经报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在陕招生批次调整为本科第二批次。
2020年3月经教育部评估考核达标,成为陕西省内独立学院首批转设成功的院校,转设后学院更名为“华球手机版app”。学院系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沣河西畔,毗邻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和西安三星电子科技产业园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办学基础设施优良,园林化、信息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建设,标志性的实践教学中心,以及良好的体育运动场所、完善的生活保障服务等,为广大学子营造了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目前已形成了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格局,从2005年到目前,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设置以工为主,经、管、文、艺协调交叉跨界发展,突出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学院先后与中兴通讯、新华三大学、北斗开放实验室、楷博财经等多家企业合作,先后建立了85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17所高校建立了长期校际合作关系。
学院2010年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2年学院被腾讯网中国教育电视台、CCTV中学生频道、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2013年在中国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教育总评榜”评选活动中,学院被授予“全国最具社会满意度示范院校”荣誉称号;2014年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学院排位跃居2014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第21位,成为陕西省独立学院入榜排位榜首,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峰会上被评为“2014全国综合实力十强独立学院”。学院荣获“2015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荣誉称号;在“全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2015总评榜陕西榜民办高校、职校评选”活动中我院喜获“年度学生最满意院校”称号。2016学院被陕西省民政厅评选为“陕西省民办非企业5A等级单位”。中国校友会网《2018中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报告》学院排位居陕西省独立学院入榜排位第一。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弘扬“明德、亲民、至善”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教师为要,以责任为重”办学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重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努力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院定位
学校办学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立足陕西、面向区域、发展优质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行业领域高度认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教师为要,以责任为重。
(四)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院目前设有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英语、日语、会计学、能源经济、工业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方向)等31个本科专业。
华球手机版app专业按学科门类分布情况
(五)在校生情况及生源质量
2019-2020学年,截止到2020年7月15日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681人,其中四年制本科学生7901人,两年制专升本学生780人。我院2019年招生计划2775人,其中本科2280人,专升本495人。实际录取2761人,其中本科26个专业实际录取2281人,生源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专升本实际录取480人。入学报到2490人,其中本科实际报到2070人,报到率90.79%。专升本实际报到420人,报到率87.50%。本科生中本省统招录取1875人,占本科生招生总量的82.24%。截止到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学院本科生占全院全日制在校生的100%。
2020年我院招生录取分数线情况:
2020年华球手机版app普通本科分省调档线统计 |
序号 |
省份 |
文史 |
理工 |
1 |
陕西 |
468 最低位次31256 |
421 最低位次96415 |
2 |
河北 |
501 |
462 |
3 |
山西 |
467 |
411 |
4 |
内蒙古 |
438 |
351 |
5 |
辽宁 |
510 |
429 |
6 |
黑龙江 |
421 |
389 |
7 |
江苏 |
282 |
309 |
8 |
浙江 |
525 |
9 |
安徽 |
514 |
448 |
10 |
福建 |
/ |
402 |
11 |
江西 |
516 |
470 |
12 |
山东 |
513 |
459 |
13 |
河南 |
479 |
443 |
14 |
广东 |
483 |
410 |
15 |
海南 |
552 |
499 |
16 |
四川 |
484 |
486 |
17 |
甘肃 |
477 |
422 |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院坚持“引培并举、重在培养”的原则,不断改革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了较为科学的遴选、聘用、评价机制,逐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现有教师563人(其中专任教师509人、不足两年的外聘教师54人),生师比为生师比为20.54:1。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52人,副高职称教师183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2.76%,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3.90%,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有173人,现有实验技术人员29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94.1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20.20%。
教师数量及结构图
学院重视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有计划地积极吸纳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汇聚各学科优秀教师,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了公共教育教学团队、计算机信息教学团队、通信与电子信息教学团队、外语教学团队、经济管理教学团队、工业与艺术设计教学团队、机械制造教学团队、自动化教学团队等八个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有效地确保与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9学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923.61万元,用于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共计87.2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共计109.49万元,本科实习经费共计51.24万元;按照2019-2020学年在校生8681人计算,生均专项教学经费共计100.4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共计126.13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共计59.02元。
(三)教学用房、图书及设备情况
学院拥有占地面积610亩的独立校园,校舍总建筑面积25.5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14万平方米;学生公寓总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及附属用房等各类校舍面积以及体育设施基本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现有公共教室146间,总面积21434.78平方米。其中多媒体教室92间,座位数15630个。语音室22间,座位数1112个,制图教室6间。另有专业画室7间,舞蹈形体房1间。实践教学中心面积3.7万平方米,共有实验室128间,其中基础实验室39间,专业实验室70间,实习场所5处、实训场所11处、国际教育与交流中心语音室3间。总台件数有8668件,资产值7282.56万元。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座位2200个;拥有纸质文献资源75余万册,生均藏书量86册;电子图书总量43.64余万种;拥有中文期刊库1个,含5019种刊;其它数据库5个。当年新增纸质图书3.53万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4.1册/生,基本满足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图书馆实行藏、借、阅、网全方位开放的管理模式,阅览室、书库每周开放时间达84小时,电子资源24小时服务不间断。图书馆接待读者11429人次,借还书量32286册次,电子资源年下载量达45032篇(次)。学校目前已购中国知网(CNKI)、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银符考试题库、超星移动图书馆、读秀电子图书、数图教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等6个电子资源数据库,涵盖了各个学科,实现了全校广大师生实时在线检索文献资料。
(四)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情况
学院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网络体系,校园网覆盖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各处;主干带宽10Gb,用户桌面带宽1Gb,出口带宽400Mb(由电信、联通和教育网三大运营商提供)。学院网站群系统、教务系统、邮件系统、一卡通系统、信息审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运行良好;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深入,基本建成了服务于师生的综合电子信息平台“数字明德”,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综合管理系统等多个核心应用系统的使用,初步实现了学院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学院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应用和改革,提升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目标驱动,问题导向,改革教学评价与管理方式。为切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严把毕业出口关,学院还将通过自建和购买服务的方式着力搭建“综合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和学习环境,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完成大数据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的业务应用,提升信息化教学服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持续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建设根据“发展优质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负责人带领团队走入企业和行业,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发展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以“必需、够用、管用”和“少而精”为原则,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基础+专业+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培养体系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更好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的办学思想,贯彻“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建立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平台。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抓好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设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跨专业选修课,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选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不低于25%,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和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提高就业适应性与针对性。
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需求,对各种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按照继承、摒弃、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改的整合优化,改变以前理论课内容过多、过难的问题,科学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
3.在实践教学方面,实行“三学期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长学期”、“短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内外结合,处理好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4.产教融合方面,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学院高度重视产学协同育人发展,今年6月成立校企合作科,积极推进“3+1”、“1+X”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开展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去企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引进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优势资源,鼓励学生考取专业方向技术认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切实解决学生“出口”问题,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学院与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互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开展订单班培养,设立“天准班”。与此同时,与大连东软教育科技集团、阿里巴巴陕西丝路博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截至目前共签约合作企业32家,为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学院始终重视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探索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加大力度增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内容。
(二)以教学质量为抓手,保障教学平稳运行
全院各专业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时在2200学时左右,其中公共基础课1000学时左右,学科大类基础课600学时左右,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600学时左右,理工类各专业总学分在140-180学分,文科类、经管类和艺术类各专业总学分在140-17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4-45学分,综合素质教育课程112学时,7个学分。2019-2020学年学院开设课程总门次数3298门次,其中必修课3228门次,选修课70门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人文社科为20-25%,理工类25-30%;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4%。
2019-2020学年,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人数共2305人,学生基本都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设计),并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整理、修改、答辩等各个环节,各二级学院统一组织对学生论文进行查重,教务科研部随机抽查,经过院学术委员会评定,最终学院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35篇。学院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和严格贯彻执行,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整体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手段信息化,引进并不断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培养计划的管理、排课、选课、学生评教、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室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综合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还积极推进院内各类科研及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立项工作,2020年共评出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院级自编教材4种,修订自编教材1种、自编讲义4种。2019-2020学年我院院内科研基金项目立项12项,结题14项,6月份我院有5项省级科研项目成功立项;院内教改项目立项15项,通过加强科研培训,大力发展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提高院内科研教师工作者的整体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19—2020学年院内竞赛共开展15项,院内竞赛设计全院的所有专业,参与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的45%以上,因2020年上半年疫情,院外竞赛共开展10项,其中国际一等5项,国际二等3项,国际三等4项;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0项,国家三等奖7项,省级二等奖4项 ,省级三等奖1项,优秀院校组织奖5项。竞赛成绩在全省独立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妥善处理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创业三大关系,在创意、实践、创业三个环节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建设与传统文化社团的交流融合,营造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创业文化氛围。2019—2020学年我院成功立项2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功立项1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校外企业签订创新创业合作协议,就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与培训、赛事服务、创业孵化、项目合作、项目对接、政策扶持等等展开合作。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高校专家来院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活力。积极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新高地,努力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2019—2020学年组织了学院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全院学生积极参加,并评选除了院内“互联网+”竞赛的获奖选手,积极推选院内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类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其他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的“互联网+”训练营活动。
(四)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理念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国内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开拓国际化教育市场,开展国际化交流,实施与国外大学多类别、多方式的联合培养学生计划。学院拥有陕西省唯一一所办学超过十年的英国SQA-HND学历教育资质和收费许可证,已成功的培养出上百名优秀的HND毕业生,有近90%的毕业生已顺利的在海外升学,并已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位的学习。2019-2020学年我院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学生28人。
学院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1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签署了多项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协议,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学习平台。与国外多所高校和社会机构签订了寒暑假国际学校项目、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短学期交流项目以及带薪实习项目。学生可进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留学或国际交流。
(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开展情况及教学方法创新
2019-2020学年第2学期,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我校精心组织,各教学单位认真落实,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学院线上教学总体运行平稳,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学生参与度较高。
在这期间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 “关于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停课不停学教学计划调整(预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工作和配合做好学院线上教学工作的通知”、“实施线上教学“八个坚持”和“四个规范”的通知”等文件。在教学工作方面,第一时间成立了教学运行保障组,提前对春季开学有关情况作出科学研判,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运行,尤其是学生上课和外出实习的安排紧贴疫情防控的需要;保证学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原则上不进行考试,推迟举行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提早制定应对疫情下的教学运预案;加强实习实训管理,接到正式开学通知前,外出实习实训一律暂停。
统筹安排了疫情解除之后的错峰返校及错峰上课方案、疫情防控期间在线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线上指导工作实施方案、实验实践课调整计划、补考和重修工作安排、学籍学历管理、教材发放办法等相关措施。
学院利用“超星一平三端系统”构建独立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来完成线上教学的实现和在线学习。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后台监控教师在线授课以及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平台支持教师录制视频课件、在线考勤、布置作业、测验、答疑互动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还支持在线直播课、同步课堂等功能。
按照学院的统一安排和学校线上教学指导意见,首选的在线教学方案为:在教育部推荐的首批22家在线学习平台上精选符合教师本人教学内容相近的优秀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围绕这些资源,做好同步的在线教学支持、如布置作业、签到、学生互动答疑等环节。
在这些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自行录制一些速课(教师通过课程平台或者其它方式,利用“PPT+录音”的方式)来组织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或毕业设计指导确实需要的,小范围地开展了线上直播教学。
多数课程的教学方式为线上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以学生学习线上视频课件为主,教师或教师团队为在线课程编辑和丰富相关课程资源、如讲义、章节学习重点说明、知识点参考文献、拓展材料等。同时按照课表计划上课,对每节课的上学组织签到、互动答疑、问题研讨、作业布置等交互教学形式。从以前教师面授时一堂灌输的模式,积极转向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点(课件),并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讨论新模式上来。通过课堂讨论、班级群聊、答疑等模块实现实时互动。
部分课程,如高数、经数需大量板书推理演算的课程,外语类需要现场互动的课程,选取了线上学习+直播授课模式。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计划开课308门,开课1148门次。实际在线开课277门,开课1053门次。实际开课门数占总开课数的比例90% 。参与在线授课教师248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93人,中级职称103人,初级职称23人,其他16人。参加线上学习学生6746人,其中2016级0人(2016级学生主要利用直播平台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线进行毕业设计指导环节),2017级1920人,2018级2358人,2019级2468人。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学院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并认真予以组织实施。一是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学时学分要求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二是根据学院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理论教学方面,制订了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备课、课堂讲授、考试与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在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上形成了有效的处理机制,建立了完整齐备的教学档案。对任课教师严格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整个培养全过程的教学质量。
2.坚持期中教学检查,促学风、教风好转。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中教学检查,使期中教学检查成为一项常规的质量监控措施。在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学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及部分骨干教师广泛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广泛收集有关教学质量、学风、教风、考风方面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虽然期中教学检查是每学期的例行教学工作,但每次都有重点、有新意,扎实开展,不走过场,讲求实效。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左图:课堂教学效果 右图:师德师风)
3.严肃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学校始终认为考风考纪工作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学校坚持考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命题、审批、印制、考试、阅卷、成绩评定与分析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规范操作,做到了“命题严谨、审批严格、过程保密、考试公平、阅卷公正、成绩分析科学”;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做好考前动员,防患于未然;坚持监考培训,规范监考工作程序,加强巡考力度,净化考试环境;处理因考试违纪、作弊学生严格依据有关规定,处理过程严格遵循标准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4、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质量的保障。学生线上教学期间,到课率持续保持稳定且到课率高,上课学生到课率保持在98%以上。整体活跃度较高(3月23日-4月8日活跃度示意图)。
线上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主要通过校级教学督导和各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对每天课程进行听课、看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实施课程教学过程辅导员跟班跟课制度,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反馈给辅导员或授课教师。出现的各类相关教学的问题也会通过任课教师填写的当日在线教学情况表,经各二级学院汇总后,以日报表形式报给教务科研部,教务科研部经研判后第一时间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督导的督查,总结出在线教学过程中好的方面和出现的各类不足,并在周末,由教务科研部组织全院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教学运行例会上,进行讨论和问题解决,并形成周在线教学运行报告。
六、学生学习效果
我院2020届毕业生人数2304人,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2290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陕西省本科院校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2.00%,我院本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52%。在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学院学生考研上线231人,被国内高校研究生录取人数为117人,出国留学28人,两项升学占毕业生总数的6.00%。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充分显示,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率较高,其次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行业,充分说明我院毕业生从事技术含量较高,持续保持高质量就业。
一直以来,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各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体系。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并不断为毕业生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就业信息网,搭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微信平台,在此平台上,企业很方便的完成专场招聘会的预约和双选会信息发布。
学校积极贯彻和响应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的通知,建立和完善了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定期对各系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和指导,并且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申请求职补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了充分就业,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状况,充分印证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的评价也代表了社会对学院的整体评价。通过取样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尤其对我院毕业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全局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学习能力都比较满意。
学院设有就业专用场地,为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宣讲、发布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招聘会服务,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搭建起快捷、便利的交流平台;全程化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纳入教学计划;学院还根据专业及生源特点,加大了与企业的联系,形成了以重点行业和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的就业工作战略格局。
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方法》的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2019-2020学年学生参与测试面为99.3%,有8621名学生参加测试,达标率为90.04%。
七、特色发展
学院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学院发展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杠杆,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采用MOOC、第二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同校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扩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建立众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基地,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融入到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邀请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学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同我院青年教师合作开展科研、教改和编撰教材,共同培养素质和能力出众的当代大学生。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育人,充分发挥文化对人才成长的熏陶催化作用,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骄人成绩。学院学生在全国航空模型大赛、陕西省大学生艺术节、陕西省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陕西省大学生辩论赛等各项赛事中都取得了骄人成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共青团陕西省委的表彰,并被全国20余家媒体报道;近几年来学院还多次被评委省市“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陕西省“学校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等,学院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长期开展的读书会、两岸四地交流互访、暑期欧洲访学等系列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效果明显。
八、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院以“发展优质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定位,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实施科学化教学管理、健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以及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实训基地相结合、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学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日常教学运行费、实验室建设、基本教学设施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引进等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有的缺口仍然较大,需要重视和加大投入。
3.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增加,学校难以提高教职员工的薪资福利,对高层次人才缺乏足够吸引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比例较大。造成的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尤其是高层次教师和教学与科研带头人数量明显不足。梯队建设仍需加强,教师的专业配置比例还需不断改善。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督导思政课教学,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将德育的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课程。
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教学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注重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把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作为本科教学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办学的根本标准。紧密围绕引导学生刻苦读书、教师热爱教学、坚持课程思政,努力推动学校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将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到新高度。
2.构建产学研赛融合的育人格局。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积极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部分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建立科研育人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
3.深入探索以“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作为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和重要抓手,寻找本校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尺度。
4.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完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5.多渠道拓展办学经费来源,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基础设施和办学基本条件,不断提升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6.建立健全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附表:
《华球手机版app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支撑数据一览表
制表时间:2020年12月
序号 |
项 目 |
数据 |
备注 |
1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人) |
本科生 |
8681 |
|
硕士生 |
0 |
|
博士生 |
0 |
|
全日制本科生所占比例(℅) |
100% |
|
2 |
教师数量及结构 |
教师总数量 |
536 |
专任教师509人,兼职教师54人,教师折合总数为509+54/2=536人 |
其中 |
职称结构 |
正高级职称人数 |
52 |
|
副高级职称人数 |
183 |
|
中级职称人数 |
180 |
|
初级职称人数 |
59 |
|
学历结构 |
博士学历教师人数 |
56 |
|
硕士学历教师人数 |
273 |
|
本科教师人数 |
178 |
|
专科及以下教师人数 |
2 |
|
学位结构 |
博士学位教师人数 |
56 |
|
硕士学位教师人数 |
334 |
|
学士学位教师人数 |
97 |
|
无学位教师人数 |
22 |
|
年龄结构 |
35岁以下教师人数 |
172 |
|
36-45岁教师人数 |
157 |
|
46岁以上教师人数 |
180 |
|
3 |
专业设置情况 |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个) |
31 |
|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个) |
25 |
|
当年新增专业数(个)及名单 |
0 |
|
当年停招专业数(个)及名单 |
1 |
机械电子工程 |
4 |
生师比 |
20.54:1 |
|
5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总值 |
7282.56 |
|
生均 |
0.84 |
6 |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
322.25 |
|
7 |
生均图书(册) |
86.00 |
|
8 |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
电子图书种数 |
436400.00 |
|
电子期刊种数 |
5019.00 |
9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
20.01 |
|
其中 |
生均实验室面积 |
5.72 |
10 |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
3923.61 |
按本科在校生8681人 |
11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87.23 |
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
12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109.49 |
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
13 |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
51.24 |
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 |
14 |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门) |
937.00 |
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
15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其中 |
人文社科类专业所占比例 |
33.36% |
|
理工类专业所占比例 |
33.73% |
|
16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其中 |
人文社科类专业所占比例 |
4.00% |
|
理工类专业所占比例 |
4.00% |
|
17 |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
90.00% |
不含讲座 |
18 |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
24.00% |
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 |
19 |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
99.48% |
|
20 |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
99.39% |
|
21 |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
74.52% |
|
22 |
体质测试达标率(℅) |
90.04% |
|
23 |
学生学习满意度(℅) |
93.71% |
采用问卷调查,网上评教等形式,覆盖率未能达到100%。 |
24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
90.55% |
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企业两种形式进行满意度调查,覆盖率未能达到100%。 |
25 |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
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课外竞赛奖励项目数 |
40.00 |
|
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课外竞赛奖励人次数 |
150.00 |
|
当年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人数 |
145.00 |
国内117,留学28 |
生均占地面积(㎡) |
78.84 |
|
生均宿舍面积(㎡) |
8.20 |
|
生均年进书量(册) |
4.10 |
|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
38 |
|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
195 |
|
|
|
|
|
|
|
|
|
|
|
说明:
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财务数据(如经费、工资等)按照自然年度计算,截止到2019年年底;教学数据(学生、教师、专业、课程等)应按照学年度计算,为2019-2020学年。
3.质量报告中的各项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